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70年代,粟裕参观诺曼底遗址问了四个问题,令人佩服其深谋远虑

2024-11-04

序章:百万盟军横扫诺曼底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出动2500多架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对纳粹德国“大西洋壁垒”的岸炮和防御工事实施了猛烈轰炸。

5点39分起,100多艘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火力支援大队开始将361mm、280mm和152mm舰炮炮弹不断地投射到位于诺曼底海岸的德军据点上,使得德阵陷入一片火海。

随之而来的,是完全遮没了大西洋水平线的军舰桅杆,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还从没有哪一天,在同一片海面上出现如此之多的战舰!

6时许,美、英、加三国为主,“自由法国”等参加的36个师,153万大军,在5300多艘作战舰艇,137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开始在诺曼底海岸的5个海滩陆续登陆。

到6月6日晚上,数以十万计的盟军士兵冒着德军猛烈的火力阻击奋勇前进,建立了纵深8-10公里的登陆场,初步站稳了脚跟,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数千人伤亡,大批坦克和车辆被击毁。在许多登陆海滩上,鲜血染红了海水。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这一天以其巨大的战略意义,被指挥诺曼底登陆的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称为“历史上最长的一天”。

6月12日,盟军在80公里宽的正面上建立了集团军群规模的登陆场,随后,超过100万盟军士兵,56.7万吨物资和17.2万台车辆陆续上岸。

当时德国统帅部对盟军登陆地点存在误判,在与英国本土距离最近的加来部署重兵,而在诺曼底地区只部署了6个师,等到希特勒如梦初醒,将加来地区的德军主力匆忙南调,为时已晚。

由于交通线基本全被轰炸切断,且遭到盟军伞兵和法国抵抗武装的阻击,南援的德军进展缓慢,迟迟不能到达预定地点。

诺曼底地区的德军在盟军猛烈的空袭和地面攻势下节节败退,由于担心后路被切断,最终德国统帅部决定向南总退却。

德军隆美尔元帅在“大西洋壁垒”视察

经过一个多月的血腥战斗,盟军于7月24日彻底突破了希特勒苦心经营的“大西洋壁垒”并在诺曼底半岛建立了桥头堡,最终于8月25日解放巴黎,这一战役即是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作战,双方参战兵力超过400万人,盟军以伤亡、被俘近21.4万人的代价消灭德军约28.9万人,最终胜利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诺曼底登陆十一个月后,四面楚歌,走投无路的希特勒在柏林的地下室中自杀身亡,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结束。

无论诺曼底海滩的硝烟散去多少年,这一场规模空前的登陆大战始终撼动着后人的心弦。

诺曼底登陆战役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因此,无论是这次战役盟国和德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以及盟军一方的主要将领: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布莱德雷……

在诺曼底登陆的美军部队

亦或是是德军一方的主要将领:伦德施泰特、隆美尔……他们的战略和军事战争部署、决策都成了后人长期研究的对象。

一、诺曼底战场来了一群中国人

1970年6月,诺曼底登陆战役26周年之际,广阔的诺曼底海滩突然来了一群中国客人。

阳光灼热,海风似乎也没有那么清凉了,然而带队的一位老人却神采奕奕,他饶有兴致地听取陪同的法国专家讲述诺曼底战役的情况,时不时举起望远镜观察远方,偶尔又驻足沉思。

他就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时年63岁的粟裕大将。

1960年代末,刚果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倾向苏联的空降兵司令恩古瓦比发动政变,推翻右翼政权,宣布成立“刚果人民共和国”,并自任总统。

1970年6月17日,粟裕访问刚果时与恩古瓦比合影

新中国很快对转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刚果表示欢迎,并提出愿意派出专家顾问团队,帮助刚果加强军队和国防力量建设。

1970年5月,粟裕带领专家团访问刚果,并参加刚果人民军建军四周年庆典。由于刚果地处热带,气候对粟裕的病情不利,因而他在庆典结束后不久便根据中央安排启程回国。

在粟裕回国途中多了一段小插曲:将军一行的航班中途将会在法国逗留3天时间,这是毛主席的有意安排,因为他所希望的是粟裕能够在法国游玩几天,权当散心。

但毛主席没有想到,一生钟爱军事科学的粟裕既没有去卢浮宫,也没有去埃菲尔铁塔,而是刚到巴黎就请曾涛大使安排他去诺曼底参访。

曾涛也是6月份刚刚接替黄镇就任驻法大使的,粟裕大将是他在法国接待的第一位来自国内的高级干部。

1970年的法国巴黎街头

为了做好接待工作,曾涛下了一番苦功夫,他研究了两套方案,第一套就是卢浮宫、凯旋门、圣母院等常规景点,而第二套则是根据粟裕大将的兴趣爱好“量身定做”的。

他早知粟裕大将是个痴迷于研究行军作战的军事家,所以第二套方案有两个选项:其一是去著名的“马奇诺防线”现场参访,其二就是去诺曼底战场参访。

法国有著名的美食,有世界闻名的艺术,巴黎更是数一数二的时尚之都,所以曾涛在见到粟裕时首先拿出了“绝对不会出错”的第一套方案。

粟裕说:“大使同志,我这个人不太喜欢逛街,对风土人情也不太感兴趣,让你费心了。”

于是曾涛提出了第二个方案,参观马奇诺防线或者去参观诺曼底登陆战场。

粟裕与同行人员在诺曼底海滩留影

二选一,粟裕选择了去诺曼底。

为了满足粟将军的愿望,曾涛可谓煞费苦心,不仅预约了诺曼底战役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还专门邀请了一位法国当地研究诺曼底登陆的军事专家同行。

这一天早上天还没大亮,粟裕就带着时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段苏权、国防部外事局副局长王岳西和翻译傅加平等人,兴冲冲地驱车赶往诺曼底战场遗址所在的阿罗芒什镇(Arromanches)。

6月的法国乡间风景如画,诺曼底海滩游人不少,海天一色,晴空如洗,简直让人无法想象这里当年曾经是炮火连天的铁血战场。

下车之后,曾涛建议大家休息一会,但年纪最大的粟裕却摆摆手说:“不用。”然后直奔海边。

今天的诺曼底海滩

阿罗芒什镇所在的海滩在诺曼底登陆时叫做“哥尔德”滩(Gold,又称“金”滩),正好位于五个登陆场的中间位置,是向西是战斗最为激烈的“奥马哈”海滩,向东是同样爆发过血战的“朱诺”海滩。

当年,盟军以此地为中心纵向铺开达100公里宽的登陆正面,第一天就上岸13万多人,但也付出了6000多人伤亡的代价,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却由此大大加快了。

有道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粟裕早在1949年被任命为攻台总指挥时,就曾经潜心研究过世界上著名的登陆战例,对于诺曼底登陆更是颇费苦功,对战役的进程可谓了若指掌。

今天来到登陆战现场,实际上就是把他二十年前从纸面上所知的平面数据,转化为立体的图像。

诺曼底海滩附近的德军工事

粟裕知道,选择诺曼底作为百万大军的登陆现场,实际上在盟军高层中间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而是作为最高统帅的艾森豪威尔力排众议决定的。

诺曼底和加来相比距离英国本土更远,登陆部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而且距离大港口有80公里,但德军防御薄弱,盟军可以同时展开30个师,当年艾森豪威尔能够看到这一点,眼光不可谓不高明。

海滩上,间或矗立着德军当年残留的防御工事遗迹,伤痕累累,铁锈斑斑,还有被盟军战列舰巨炮轰击后遗留的巨大弹坑,虽然里面已经长满了青草,但绝非自然能够造成的痕迹。

他们先看了“哥尔德”滩,又去了“奥马哈”海滩,粟裕走进德军碉堡,从射击孔观察不远处的海滩,感慨于工事的坚固和射击角度的刁钻。

隆美尔从1943年开始就在诺曼底修建了大量炮兵防御工事,还有常备炮兵阵地,对盟军的登陆舰只威胁很大。

最初美军打算通过在德军后方进行空降实施突击,但是由于德军设置了大量的反空降障碍和雷区所以这个方案很难实现。

指挥诺曼底登陆的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

最后盟军只能选择登陆强行突击,这就意味着登陆部队要冒着德军的炮火爬上悬崖攻占炮兵阵地并摧毁德军火力点。

实际上当年实施登陆作战的美军听到这一部署时都以为上级疯了,指挥官抱怨说“只需三个拿扫帚的老太太就能把我们的游骑兵从梯子上打落悬崖。”

但通过17艘驱逐舰提供火力掩护,最后他们还是通过绳梯爬了上去,即便如此还是损失了一半的登陆艇。

如果当时对岸火力不到位损失肯定会更大,为此美国第5军军长给第一集团军司令布莱德雷发报说“感谢上帝创造了美国海军”。

粟裕漫步海滩,对诺曼底战役的细节掌故信手拈来,犹如亲临当年战场,这使得法国专家对粟裕的博学多闻略感惊异。

粟裕在诺曼底海滩留影

据说,他还特意向粟裕将军身边的翻译求证道:“将军阁下以前考察过诺曼底登陆的遗址?”

翻译说:“我们粟裕将军到法国巴黎还都是第一次,更不要说考察诺曼底了!”

二、粟裕的四个“细节之问”

一行人走出德军工事后,粟裕突然对法国专家说,虽然自己曾仔细研究过这次战役,但是仍有几个问题一直得不到答案,所以想专门请教一下。

法国专家闻言连身子都不由得直了直,很显然,这位中国将军是研究诺曼底战役的大行家,如果能够指点这位大行家一二,那么他往后余生说出此事都是一大荣耀。

但是随着粟裕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被翻译转达,法国专家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因为这几个问题他竟一个都说不清楚。

当年盟军建造的“桑树”人工港

粟裕的四个问题是:

第一:在没有火车的情况下,盟军是如何将超过150万的登陆部队及大批坦克、车辆、弹药和补给快速运送上岸的?

第二:在没有天然港口的情况下,盟军当年在塞纳湾建立的人工港究竟是何种结构,为什么能够浮动,还能够支持如此众多的人员和车辆,以及重型装备顺利通过?

第三:当年盟军建造人工港时总共建造了多少个水泥墩,具体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水泥墩的体积多大?大小是否都一样?

第四:盟军使用了什么办法,让人工港得以在漂浮的同时还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固定?

这些问题除了当年盟军的工程专家,就连总司令艾森豪威尔都未必说得清楚,除非开了上帝视角,否则还真答不上来。

盟军车辆从人工港上岸

大行家自己都想不明白的问题,确实没那么容易回答。

眼看法国专家的脸色阵红阵白,粟裕知道他也无法回答,就给专家找了个台阶下,说自己比较不按常理出牌,总是喜欢研究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请他不要见怪。

但是粟裕没有放弃,既然大家都说不上来,那不如大胆求证,自己去找答案把它搞清楚吧!

于是将军干脆下到海边,带着大家在滩头深处一步一个泥水脚印地走了二三里路,终于找到当年人工港的一些水泥墩残骸,一一丈量,仔细计算,总算把第三、第四个问题的答案找了出来。

同时,他们还专门考察了当年横跨海峡的海底输油管情况、以及盟军使用的专门运载重型设备的活动舷板运输船。

当年准备登陆的盟军官兵

在走完人工港遗址后,曾涛细心地发现,将军所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已然是密密麻麻。

这样的精神让法国专家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纷纷向将军竖起大拇指:“了不起!”

这一天过得很快,粟裕为了彻底解开心中的疑团,在诺曼底战场遗迹泡了一天,连中饭都没怎么吃。

等到考察结束后,他终于满意地对曾涛说:“诺曼底之行真是不虚此行!”

对于粟裕来说,法国之旅确实是“满载而归”了!在回国之后,粟裕又把自己在诺曼底记录的细节数据和考察情况,加上自己的分析之后认真整理成了一本专门的小册子。

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叶剑英元帅听说后,专门向将军借阅了这本小册子,阅后叶帅赞不绝口。

粟裕和叶帅

那么,粟裕将军如此执着于弄清诺曼底登陆的细节,真是纯粹出于对军事科学的热爱吗?是,也不完全是。

当时陪同粟裕将军的考察的段苏权将军说:“粟裕同志一直在思考将来我们怎样解放台湾,其中登陆作战是必不可少的战役行动,他是想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得到启示。”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空前成功的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战役对于日后解放台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登陆作战规模来说,如果解放军要登陆台湾,那么势必是50万人以上规模的战役行动,只有诺曼底登陆才可比拟。

所以从战役布局、战前火力准备及电子干扰、海陆空协同、运输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来说,诺曼底的经验日后登陆台湾都用得到。

粟裕在建国初期穿过的便衣

三、粟裕将军的心结

1949年1月,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失败已成定局。3月15日,新华社发表社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我们第一次明确提出解放台湾的目标。

4月20日晚上8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南京,粟裕指挥解放军中集团、东集团大战宁沪杭,于5月27日解放上海,8月17日解放福州,第三野战军兵临台湾海峡。

此时蒋介石集团窜逃台湾,毛主席等领导人已开始着手研究实施解放台湾战役,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目的。

1949年6月,毛主席任命粟裕为“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统一负责解放台湾事宜,到1950年初,计划用于攻台的部队已经增加到12个军,50万人。

实际上,粟裕对于解放台湾战役的筹划和准备已经到了煞费苦心,宵衣旰食的地步,因为渡海登陆远远不只是陆军的问题,而需要强大的海空军配合和保障。

粟裕在毛主席、朱总司令、贺老总之后第四个给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

没有足够的空军战机进行掩护,没有足够的海军舰艇运输登陆部队,那么陆军再强也没有用。

为此,粟裕提出加快建设华东海军、空军和空降兵部队,到1950年4月,已经收集和新购92艘舰艇、113架飞机,空降兵规模约5000余人。

即便手头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但也要坚决解放台湾!1950年3月,四野的两个军在韩先楚将军带领下成功渡海进击海南岛,海南岛的胜利解放给了粟裕更大的信心。

1950年5月19日,三野基本解放舟山群岛,蒋介石将舟山、海南的近20万部队全部撤退到台湾,使得守台的国民党军队实力大大加强。

为此,粟裕请示毛主席,将四野十三兵团作为解放台湾战役的第二波梯队,并将一野十九兵团作为全军战略预备队,准备在必要时投入渡海作战。

解放战争后期的粟裕

就在粟裕厉兵秣马,准备解放台湾之际,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公然阻挠新中国解放台湾。

1950年9月,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进行抗美援朝,再考虑解放台湾,10月25日,彭德怀元帅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作战。

因此,粟裕将军与解放台湾的伟大任务失之交臂,但他始终坚信“我们一定会解放台湾的!”

20年后,粟裕来到诺曼底海滩,就是为了给将来解放台湾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即使那时他老了,或者他不在了,也能给后人一定的启发或帮助。

在他心中,解放台湾始终是毛主席交给他的任务,是他和三野乃至解放军全军仍然没有完成的最后任务。

1979年粟裕与邓小平同志视察北海舰队航空兵

晚年的粟裕在书房中一直挂着一幅台湾地图,他经常对着台湾地图出神沉思,他所考虑的,就是如何给顽敌雷霆一击,干净、彻底、迅速地结束战斗。

解放后,粟裕多次考察海军、空军、海军航空兵部队,始终关心和支持人民解放军的全面高素质发展,以期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他曾说过:“我的生命不属于我自己,而属于革命事业!”

1984年2月5日,一代战神粟裕在北京逝世,时年77岁,未能亲眼见到台湾解放、国家统一,始终是他心中的一件遗憾。

中共中央发表的讣告中说:“粟裕同志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他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将军与参军的两个儿子粟戎生、粟寒生在一起

将军的未竟遗志一定会由后人继承、实现!

曾涛盟军诺曼底海滩粟裕诺曼底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返回